祠庙詹氏鼻祖詹文候1.灵惠庙位于祥华乡美西村,始建于北宋初,前身为“清隐堂”。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开先县令詹敦仁去世后,安溪民众怀念他的功绩,为其立祠。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朝廷敕“灵惠”庙号,并追封詹敦仁为靖惠侯,时曾重修。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行改建。庙宇由庙堂、祖师祠、土地祠、门亭等组成,左右翼为厢房,神龛雕刻精致,金碧辉煌。民国15年(1926年)被北洋军阀张毅所焚,民国16年(1927年)依原样重建,1990年最后一次重修。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宫殿式建筑。堂中隔屏朱写詹敦仁生前诗句,悬挂有“敕赐灵惠之庙”、“父子封侯”等匾额。庙中对联多出自名手。其中詹敦仁自题:“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楹联还有:“开先县令清隐室;敕赐灵惠多卿乡”、“十代科第长流远;忠谏大夫姓名馨”。1985年,灵惠庙被安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
溯源詹氏鼻祖詹文候詹姓的来源较多:一是相传在黄帝去世后,继位的人从他的子孙中选出一些人守护灵柩,使他们得以瞻仰黄帝的遗容而得到尊崇。这批人中的一些人为纪念这件非同寻常的事,便以詹为姓,意思与瞻相同,含有受尊敬之义。二是周宣王为支庶子孙赐姓为詹,史称詹侯。詹侯的后代以詹为姓。三是周朝时,有一种专门管理卜巫的官职,被称为詹尹。詹尹的后代也有人以职官名取詹为姓。四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人以地名为姓,属于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历史上,詹姓形成河间(今河北献县)、渤海等郡望。当代全国不少地方有詹姓人居住,尤以湖南、四川、台湾、福建为多。现詹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152位。入闽据史料记载,晋“永嘉之乱”时,有詹姓先人詹秉邦带兵入闽,居建州。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率府兵入闽时,有队正詹英、詹次随同入闽。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詹缵随王潮、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
元明之际连年战祸和兵燹,战后的湖南田园荒芜,百姓亡散,许多地方渺无人烟。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南,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局面。就是这样的原因:吾馬山詹氏开基祖詹鸿逵(字:德重号:楚望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江东来攸邑地名马头岭瓦屋坪立基遵旨入籍长沙三贴户军轮调广西征守垛军民两籍承当馨字都一甲递年。相传五匹翘首杨鬃的天馬偷下凡间行空到(现馬头岭)上空却乐而忘返,在沙江中争抢着饮水,正在这时天庭中的养馬官发现天馬少了五匹,急忙下凡来到馬跟前说:“你们这几个馋嘴,还不回去?”但养馬官赶了这匹,那匹又回头,用鞭抽,用棒打,但这五匹馬就是死活不肯回去。天庭养馬官没办法,为了避免这五匹馬在凡间闯祸,只好将这五匹馬即变成五座山峰,并恨恨地说:“不许作孽,福泽人间。”说完腾云而回。然而这五座山峰就屹立在攸县周边,古代称为“五馬合槽”。因古有天馬行空,狂奔至此,天馬低......
...
...
...
2024-06-19
汉末时期战乱频仍,各郡县也频频遭遇贼寇侵扰,甚至有些本就是地方豪族出身。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詹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中的詹姓人物们,列个名单:詹廉、詹强、詹晏、詹山。“詹”这个姓氏也颇为少见,甚至在魏晋时期詹姓人物还不如“太子詹事”这个官职出现的频率高,他们能留名史册已经殊为不易。“昔汉之桓、灵,亲近宦竖,大失民心。今高通、詹廉、羊度,黄门小人,而陛下赏以重爵,权以战兵”——《三国志·陆凯传》【詹廉,在吴国任职,他与高通、羊度都被陆凯称为“黄门小人”,应该彼时担任着“小黄门”、“黄门侍郎”、“黄门令”一类的官职,主要是侍奉于天子身边,也被陆凯视作不值得亲近的奸佞小人】“贼帅张雅、詹疆等不愿升降,反共杀升,雅称无上将军,强称会稽太守”——《三国志·贺齐传》【詹疆,汉末时期会稽郡境内贼寇,他和张雅一起谋害了侯官长商升,并自称会稽太守,最终被贺齐解决】“逊遣将军李异、......
詹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二位的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詹姓分布以湖南、台湾、四川等省为多,这三省詹姓约占汉族詹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其得姓始祖为詹文侯。周宣王时,支庶子孙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子孙世袭为周朝大夫,以其所国名为姓,称为詹氏。另外,历史上还有詹姓为虞舜黄帝之后得詹者(备受尊重的人)为詹氏和以官职为姓等之说。古代负责管理占卜的官职叫詹尹氏,他们的后世子孙,以其祖上官职名称中的詹字为姓,也称詹氏。詹氏迁民始祖当时为府等籍人氏,明初奉诏集于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分迁异地,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湖北等地。詹氏的历史名人周代有大夫詹伯;春秋时晋国有詹嘉,又有虢国大夫詹夫;战国时有詹何,术士,五代十国时闽国有詹必胜,婺源人,为先锋兵马使;宋代有詹体仁,浦城人,官司农卿,宋朝末年有蜀将詹钧,因抗元而牺牲;......
时维丁酉,春尽夏来。我族之人,众乡亲友,百数行人,自惠安霞行而来,往祥华多卿竭祖,谨以果馔、清茶薄酒,香烛冥票,鼓乐之仪,追思敦仁公之德。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于詹氏大宗祠前,思潮起伏;追思历代祖先,恩德难书。吾祖清风,溯历久远。敦仁幼聪敏,勤奋嗜读,有众多诗文留于后世,其才德称绝闽中。父子封侯,开疆置县,勤政爱民,劝谕教化,感慨世事之忧,三辞高官,悠然于佛耳山下。而今后人,桃李天下,不忘敦仁先训,秉其靖贞之志,扬詹氏之风,于六月十三返乡竭祖,经詹氏大宗祠,石门殿,怀敦仁公遗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瀛山书院,不仅因“一代儒宗”朱熹讲学过而闻名,更是由于它培养了大批士子而著称。这座迄今有九百年历史的书院,位于原遂安县(现并入淳安县)西北陲的郭村(今姜家镇郭村),距今县城四十公里,其创始人是邑人詹安,初名为“双桂堂”。据《遂安县志》载:“厥后朱子访詹体仁于此,往来讲学,所题‘活水源头’之句,使人循环讽咏,其风轨皋然,可遇诸‘天光云影’间”。当年,这书院房舍除了“格致堂”等主体结构以外,还建有大观、得源等亭榭,一时成了文人学士云集之场所,也是培养士子的“摇篮”。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因詹安的第五代孙詹骙高中状元,遂取“登瀛”之义,改名为“瀛山书院”。后因年久岁湮,书院圮塌,其间虽经多次修葺,但末恢复旧观。今仅存大观、得源二亭和“半亩方塘”及朱熹的《咏方塘》诗碑(清代闵鉴重书)。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瀛山书院的创始人詹安,北宋末年举人。他嗜学重教,“躬教五子,皆登科第”。书院创办之始......
一、热爱祖国祖国恩情胜母亲,保卫国家献忠心。我族子孙当立誓,不断进取时代新。强国富民靠科技,办事公正重认真。廉洁奉公不妄行,方为我族好子孙。二、遵守法纪遵纪守法拥时政,举止端方正人伦。为人一生须安分,严于律己不违心。依法始能朝朝乐,犯罪终致日日惊。黄色赌毒莫沾边,遵纪守法做新人。三、敬祭祖宗湖广大地立根本,世代继祖衍子孙。谁个族人不祀祖,哪有子孙不思亲。长江源出昆仑水,湖广大地始启姓。天下氏族皆有祖,恒当纪念莫忘情。四、孝敬父母父母生我多艰辛,千辛万苦育我成。如今父母皆衰老,儿女当报抚育恩。生养病葬子孙责,衣食住行尽孝心。而今自己育后代,转眼自成白发人。五、和睦弟兄弟兄本是同根生,父母血肉一脉承。你谦我让皆和气,斗室操戈岂人伦。家事外务共商讨,团结友爱敬双亲。弟兄急难勇于助,遇事推卸世人评。六、恩爱夫妻夫妻好似鸳鸯鸟,互助平等无低高。工作家庭互勉励,恩爱比翼展九霄。侍奉父母应诚恳,养儿育女......
一、敦孝悌“孝”,即孝敬。子女对父母要尊敬,要承担抚养,照顾的责任。不知孝敬父母,安知父母爱子女之心?襁褓中,父母审音、察色、观泄、抚体,细心调理:总角时、逗挪步、导发音、辩物象、诱思维、百计养育;束发期,嘘寒暖、问饥渴、矮言行、劝苦学,倍加关爱;及至弱冠或及笄之年,父母仍不忘为其婚嫁、谋生操心。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子女之报春晖,亦天经地义。“悌”,指弟妹要尊重兄妹。彼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手足情浓,同甘共苦;煮豆燃萁,世人唾骂。夫妇同心,相敬如宾,夫义妇顺,家道兴旺。婆媳、姑嫂、妯娌,都要正直坦诚待人。大家明礼、讲理、不故贬家人,不肆扬家丑。为建立和睦家庭而尽心尽责。二、笃宗族族人虽有远近疏密,如水之源,木之本,同根共脉,而疴痒相关。长幼有序,上下分时。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以贵凌贱而势力待其族人,以富骄贫而愤傲施骨肉,以小故而隋宗支,以微嫌而伤亲爱,以怠慢而违逊让之风......
继承祖德河间詹氏,广居丁旺,宣王赐爵,源远流长。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辈出,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良。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忠效国家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商。清政廉洁,不图恩偿,和衷共济,不怨下上。执行政令,遵纪守纲,踊跃参军,卫国守疆。勤为职业现代职业,百千万行,择业从事,各有理想。脑力体力,士农工商,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劝我族人,切莫闲浪,必从谋业,或专或广。荻耿果实,老奉幼养,欲成大业,地于少壮。从头做起,不惰不旷,勤操苦干,必有报偿。精专计谋,物丰财旺,永不息止,家富业旺。孝敬父母身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养更非常。竭尽全力......
宗孔文大一,志道衍永春。时来名其显,昭德益前勋。皇朝滋雨露,贤路裕经纶。奕祀遵庭训,天申福自均。兴周崇祖辈,振展炳乾坤。博士书香绍,才猷喜冠群。章成期世笃,品立迪维勤。运际昌明会,纲常万载循。吾辈河间脉缔连,开宗宁海敬先贤。追源溯远寻黄帝,散叶开枝在学传。避乱年,恨离别!牵携二子留长窖。隐田园,思故土!只遗墓志拜金銮。家声远,四海同心瞻本祖。国运昌,再无仇寇把浪翻。...
...
...
...
...